- 第1节 第一章
-
每个人都希望在职场中拥有一个较高的身价,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在职场中的价值,以及被人认可的程度。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也是需要技巧的,这个技巧就是要符合经济学中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无论是职业生涯规划,还是跳槽面试的首因效应 ,无一不体现了这种经济学原理。本章不仅解释了这些行为背后的经济学理论,还解释了为何富者更富、穷者更穷及你的身价的计算方法等,相信对你会大有裨益。
1. 职业生涯设计的经济学法则
1984年,在日本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在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在其次。他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在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山田本一又获得了冠军。有记者问他:“上次在你的祖国比赛,你获得了世界冠军,这一次远征米兰,又压倒所有的对手取得第一名,你能谈一谈经验吗?”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记者的仍是上次那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道时没再挖苦他,只是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团终于被解开了,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这么说:“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以后轻松地跑完了。”
在上面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山田本一把马拉松全程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目标,最终实现了夺冠。
在生活中,很多人做事会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距离成功太遥远。他们不是因失败而放弃,而是因心中无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乃至倦怠而失败。如果我们懂得分解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也许成功就在眼前。
事实上,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并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和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同样,如果把每个人的职业生涯比作一场马拉松,也需要做好规划、设计,这样才能顺利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以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
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它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
那么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要遵守什么样的经济学法则呢?下面来分别探讨一下。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
从事一项你所喜欢的工作本身就能给你一种满足感,你的职业生涯也会从此变得妙趣横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成功之母。经过权威的调查后发现,兴趣与成功的几率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因此,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职业。
如图3-1所示是职业规划时的定位分析,我们在做职业规划时必须要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等做全方位的定位分析,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是重中之重。
图3-1 职业规划时的定位分析
(2)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任何职业都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能力条件,而一个人一生中不可能将所有技能全部掌握。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或许你已经掌握了多种技能,但所有技能中,总有你最擅长的那一项。有些人善于与人打交道,有些人则更适于做研发。因此,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一定要选择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即择己所长。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
举例来说,在美国,每单位投入能生产25千克小麦或8.3米布,而世界其他地区,每单位投入能生产10千克小麦或8米布。显然,美国在小麦上的生产能力超过其他国家,拥有比较优势,而在布的生产成本上与别国相似。那么美国究竟应当生产哪种产品才能获得最大收益呢?从理论上来说,美国在小麦的生产方面优势更大,美国应当将资源用于生产小麦,从他国进口布匹。美国与他国通过小麦与布的交换满足其自身需要,这样,社会总产品最大,各国之间通过选择生产相对生产能力较强的产品,都获得了最大收益。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同样,比较优势原理也适用于职业生涯设计。当你的长处较多时,不妨观察一下周围人群,研究一下别人的短处,如果你的长处也正是别人的长处,不妨放弃这个选择。你应尽量寻找一个你占有优势,而别人却感到棘手的职业,这种选择往往让你快速升职加薪。因为在这一领域内,很少有人能和你竞争,那么,你就会成为不可替代的人。
(3)符合社会的需求
众所周知,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着,旧的需求不断消失,新的需求不断产生,而新的职业也应运而生。因此,在设计我们的职业生涯时,一定要分析社会需求。最重要的是,目光要长远,能够准确预测未来行业或者职业发展方向,再做出选择。不仅仅是有社会需求,并且这个需求最好长久。
当然,选择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就需要对经济形势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如经济周期、通货膨胀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等,这些都需要学习,才能预测未来经济走势和热门的行业。
(4)个人利益最大化
职业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种谋生手段,是谋取人生幸福的途径。通过职业劳动,在谋取个人福利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创造了社会财富。但我们选择职业的动机却都很简单,就是要使个人生活的幸福感得到满足。谁都期望职业生涯能带给自己幸福,因此利益倾向支配着我们的职业选择。
在我们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预期收益,这种预期收益要实现最大化的幸福,也就是使我们的利益最大化。通过在职业领域内的奋斗,社会将赐给我们由收入、地位、自我实现等结合而成并贴上幸福标签的“劳动果实”。
因此,聪明的职场人士大都会以利益最大化原则权衡利弊,从一个社会人的角度出发,在一个由收入、地位等变量组成的“函数”中找到一个最大值。
以上4种法则就是我们在选择职业生涯规划中应该遵守的经济学法则。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制定一个整体生涯规划,作为一个纲领性长期规划;或者制定一个3~5年的生涯规划,作为一个发展的中期规划;或者制定一个1年的生涯规划,作为一个可操作性强,变化较小的短期规划。
可以说,有了职业生涯的规划,就有了在职场中奋斗的方向和动力。但是,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遵守上面4条经济学原则,这样才会使你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2. 你的职场价值究竟有多少
今年35岁的韩先生在澳大利亚某药业公司工作,他在这家外企工作已经有6年多了,可以说对公司所有的流程、规章制度都已熟悉了。可是,有一段时间,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
有一次,妻子问他为什么发愁,他这样回答道:“钱嘛,的确不少,至少比市民平均工资高出好几倍。不过,我现在已经35岁了,在公司里已经不出色了。新进的年轻人都是研究生毕业,他们学历高、干劲足,公司把他们看作有潜力的培养对象。相信不出几年,他们就能赶上我,估计我没多长时间就会被公司淘汰了。”
望着头顶的玻璃天花板,韩先生越来越忧郁。谁都没想到的是,半年后他的身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一家民营企业的副总经理,薪水翻了三番,手下员工多达百人。
为什么韩先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原因在于,在外企长期的工作经历是韩先生跳槽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外企工作过的人,往往眼光更开阔,更容易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外企的工作氛围、规范化的管理和培训机制,也能给人的综合能力带来质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说,外企是中国当代管理的“黄埔军校”,其独具特色的培训方式和企业文化,塑造、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正是出于这一点,韩先生受到了民营企业的追捧,薪资、待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