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第五章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集团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巩固,东汉朝廷沦为傀儡。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年)六月,曹操自任丞相,废黜了东汉以来一直沿用的三公辅政的官僚体制,独揽朝政大权。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年),时任司空军祭酒的谋臣董昭上书汉献帝,建议恢复古代的五等爵制,同时建言曹操进爵为魏公,加九锡,享有西汉时期丞相萧何当年在汉高祖刘邦时期上朝不趋、剑履上殿的殊荣。为了争取荀彧的支持,董昭专门致信荀彧,罗列了很多应该封赏曹操的理由,希望利用荀彧在朝廷的巨大影响力为曹操晋爵造势。

谁知荀彧对董昭的这个建议进行了无情的驳斥。荀彧认为:曹操当年举义兵为的就是匡扶朝廷、平定战乱,同时怀着忠诚坚贞的诚心并谨守谦让的品格。如曹操这样的君子就应当用德义来爱人,不宜晋爵以免天下人产生疑虑。

荀彧的这番言论很快便传到了曹操的耳中,曹操对此非常不满,此时曹操心中早已有了废汉自立的野心,董昭的上表只不过是秉承自己的旨意走走过场而已,没想到却遭到自己多年以来的首席谋臣荀彧的强烈反对,荀彧不仅在奄奄一息的汉末皇朝中德高望重,在曹魏集团中也是功勋卓著,一言一行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荀彧的反对对于一心想尽早实现自己政治野心的曹操而言不啻是当头一棒,曹操不得不压下了董昭等人的奏章,随之而来的则是对荀彧的怀疑和压制。

同年十月,曹操东征孙权,荀彧如往常一样留守朝中。曹操表奏朝廷派荀彧到谯县劳军,借机将其留在军中。后来曹军进军至濡须口一线,荀彧因病被留在了寿春,最终在寿春病故,终年五十岁。

关于荀彧的死因,史料记载中差异明显。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中简单地记载, “(荀彧)以忧薨”,也就是忧郁而亡;南北朝史学家范晔《后汉书》中记载: “(曹)操馈之食,(荀彧)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其大意为:有一次曹操派人用食盒给荀彧送去食物,荀彧打开一看却发现里面空无一物,意为一场空。荀彧意识到自己的死期将至,于是喝药而亡。按照这个记载,荀彧是自杀的。不管以上哪个记载更加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荀彧是带着无限的悲愤和痛苦离开了他为之奋斗数十年的人世。

为什么一直受到曹操极度赏识的荀彧最终会以这种难以令人理解的方式辞世呢?他和曹操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矛盾和分歧呢?

简单来说这是荀彧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曹操的行为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巨大冲突所造成的。作为深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熏陶的汉末名门大族子弟,荀彧一直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竭力维护东汉皇朝的统治,为东汉皇朝贡献自己的一生,全心全意忠于东汉皇朝。因此在天下大乱之时,荀彧几经选择,认为当时力量弱小的曹操集团是实现自己人生理想最合适的力量,因此才抛弃了当时实力最为雄厚的袁绍转向曹操。在加入曹操集团的数十年间,荀彧殚精竭虑,为曹操集团的发展、壮大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当曹操集团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成功击溃袁绍集团、统一中国北方地区之后,曹操的政治野心不断膨胀,这让一直恪守人生理想的荀彧感到非常忧虑。因此,荀彧一而再、再而三出面进行劝说和阻止。而当荀彧发觉自己的良苦用心已经无法改变曹操思想的时候,荀彧无奈作出了最终的选择:宁做忠臣而死,不为叛臣而活,以自己的死来维护自己作为汉室忠臣的尊严。因此,荀彧的人生注定了是一场巨大的悲剧。而就在荀彧死后的第二年,曹操终于如愿以偿地晋升为魏公,数年后又晋封为魏王,如果不是曹操意外病故,汉末皇朝或许早就不复存在了。

面对汉末混乱的政治局面,荀彧知道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依靠汉末皇室的力量也无法恢复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因此,荀彧一直在寻找一个忠于皇室并拥有雄才伟略的权臣。他首先找到了当时实力最为雄厚的名门世家子弟——袁绍,希望袁绍能担起复兴汉室的重任,但袁绍的所作所为很快便让他感到失望。于是,荀彧离开袁绍改投曹操,将曹操作为自己心目中能够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希望。自从加入曹操集团之后,荀彧坚定沉着、智勇双全,并在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地区这一长达十余年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当曹操逐渐显露出篡政意图之时,荀彧则义无反顾地进行了坚决的抵制,最终以死明志,成为杀身成仁的典范,显示出一代名士的铮铮风骨。荀彧的死,不但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缩影。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