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周易》的作者和成书时代
-
关于《周易》的作者,古代说法很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伏羲始作八卦。
《周易?系辞下》说:
古者包牺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是远古时代的部落酋长,因河图而画卦,先成三画八卦,复成六画六十四卦。盘古开天地,他的儿女伏羲、女娲经历洪水之劫,兄妹结婚再造人类。伏羲、女娲,就是《淮南子》中的“阴、阳二神”,为夫妇、为父母、为天地乾坤、为婚姻生育之始,为人祖,为万物之源,当然就是八卦之根。
文王系卦辞、爻辞。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一说周公系之以爻辞。
孔子作《十翼》。
关于《周易》的成书时代,《周易?系辞下》中说:“易之兴也,其当殷未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其说认为《周易》成书于殷、周交替时。日本学者本天成之以及郭沫若、陆侃如认为《周易》成书于战国初年,李镜池认为成书于西周末年。
今人一般认为《周易》成书于西周初年。此说代表人物为余永梁、顾颉刚。理由是:
从占卜方法上说,草筮之法是西周初年才兴起的,以前多是骨卜,而《周易》用草筮之法,故其成书上限不能早于西周初年。
从《周易》的内容说,卦辞、爻辞中记载了许多殷商及周初的故事,却没有后代的任何色彩,并且所载的殷商时期的故事有一些在西周中期便失传了,如《丰?初九》“虽旬无咎”,意思是“纵是十天,不会有祸害”。这个“旬”字,是从殷商承袭下来的,甲骨卜辞有大量“卜旬”(预测未来十天吉凶)记载,到西周中叶以后便不大有人知道了。故成书下限不能晚于西周中期。
从思维方式说,《周易》“立象尽意”类似《诗经》的比兴,当与《诗经》创作时代相近。如《明夷卦》载: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爻辞前四句是一首民谣,它同《诗经》中许多以鸟起兴的诗一样,头两句用鸟在黑暗中飞行起兴,类比君子在旅途中找食不易、三天没饭吃的状况。象占的主旨在于说明行旅之难,所用方法与《诗经》比兴相同,如《诗经?小雅?鸿雁》载: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行,劬劳于野。
都是以鸟喻比君子,以鸟之形状作为推论的依据和类比的出发点。思维方式相同,发生时代当相近。
从中国古代早期文献的成书过程看,很多都经历了草创、删润修改、写定的漫长过程;从《周易》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看,《周易》的成书也可能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大致当是草创于夏商,写定于西周中期。
古人将《周易》托名伏羲、文王、周公,虽不可尽信,但至少可以证明古人也承认《周易》非一人一时所作,而是经多人逐渐完成的。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