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引语

  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与当时文化背景存在多方面的联系;任何文化现象的发生与读解都存在时代、作者、作品、读者四要素的逻辑关联。故读解《周易》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周易》发生在商末周初,我们要把《周易》拉回到它发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考察,才可能接近作者的本意。

  此讲从四个方面考察《周易》发生的文化背景及其与《周易》的关联,认为当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衍生出《周易》“推天道明人事”的思维方式、论证方法、天人合德的道德观、天人和谐的理想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衍生出“法先王”的观念;以天为师的道德观衍生出借助上帝的权威引导君王向善;主文谲谏是当时文化以及《周易》的政治目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目的。

  《周易》是周代通过变易推测吉凶的占筮书,它最初来自古人的占筮记录,可以说是一部占辞汇编,它编排成书以后,虽然保留了占筮的主要功能,却更体现了编纂者的哲学思想。此书经过后人的进一步发挥,形成了《周易》的哲学体系,其影响难以估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等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渊源,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崇高地位。

  《周易》经历了由占筮书向哲学书的转变过程。汉之后,人们所说的《周易》中已经包含了《经》《传》两部分,为了将《经》《传》加以区别,此文中的《周易》特指《周易》古经。《周易》《易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周易》以象数为主,象数中包含着义理,《易传》以义理为主,义理建立在象数的基础之上;有相合者也有不合者,文中所引《易传》多引与《周易》本义相合者。



  资料匮乏,可以存疑;能力不足,可以提高;方法不对,可能会南辕北辙,用力愈勤,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愈加严重背离。

  读解作品至少要了解文学四要素及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作品创作的角度说,是社会时代的因素影响了作者的创作动机,作者的创作动机决定了作品的艺术表现,作品期待着读者的读解,一时代读者的读解又会影响一时代的阅读鉴赏评价体系的建构,而一时代的阅读鉴赏评价体系又会影响一时代作者的创作。

  从读者读解的角度说,四要素之间则是逆向循环,读者要读解作品本义(或曰作者本意),就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而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就要了解影响作者创作动机的时代因素。

  当然,读者也可以不做任何学术探究,只是娱乐消遣,不求甚解;或者断章取义,比附穿凿;甚至可以“胡说八道”……但是要指出的是,这些并不是阅读、理解的主要内涵。我们所说的理解,主要指对作品本义的理解。

  从中国古代早期文献的成书过程看,很多都经历了草创、删润修改、写定的漫长过程。从《周易》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看,《周易》的成书也可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当是草创于夏商,写定于西周初期。在这一时期,影响《周易》的历史文化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等级森严的宗法制、以天为师的道德观、主文谲谏的政治目的。这四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