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请把孩子当孩子
-
在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之前,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决定着孩子对自己的解读程度。如果父母总是看到孩子的坏,那么孩子也会下意识地去屏蔽自己的好。如果父母能无条件接纳孩子,总是给孩子希望和鼓励,那么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铸造信心和勇气。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保持亲密的关系,一定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别以为孩子很简单,其实孩子有着父母已经丧失的很多潜质。我们不能为了这些自己已经流失的东西,而故意去剥夺孩子尚在的那些潜质。
没有纯真的眼睛,不能算是孩子;没有爱动好玩的天性,不能算是孩子;没有出奇的好奇心,也不能算是孩子。可是现在,还有多少孩子,有着纯真的眼睛,爱玩好动,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呢?
莫文薇是我的一个同事,她是一位美术老师,但我更愿意叫她“心灵捕手”。
我曾经问过我班里的学生,如果你能选择父母,你希望你周围的哪一个成人能做你的父母,让我奇怪的是,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莫文薇。
这让我有一种挫败感,就问学生为什么。
一个学生说:“她上课经常做游戏。”
“画画怎么做游戏啊?”
“比如,她要我们画一个吃惊的人,就会问什么人会吃惊啊,吃惊的人会有什么表现啊,还让我们讲故事。”那个学生回答说。
又有学生说:“在认识莫老师之前,我特讨厌绘画,我觉得我没有天赋,但是莫老师说我线条感特别强,她说我不但能画,而且能画得很好。”
“是吗?你说老师总是给你自信?”我问。
“是啊,我从来没有听莫老师说谁的画画得不好。她总是能发现最好的地方。”那个学生回答说。
又有学生说:“还有,还有,老师,每节课我们都会和同桌互换作品,看着别人的作品,我们给编上有趣的故事。”
“那太好玩了,你们编的故事一定和作者的想法不一样吧?”我问。
“嗯,不管一样还是不一样,都特别好玩。”这个学生回答说。
对孩子来说,他最希望父母做到这几点:第一,经常和他做游戏;第二,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第三,能把生活过得特别有趣。
我有个同事,叫李和梅,敦厚淳朴,和人交往时,必须自己吃点亏才舒服。如果你想平等地和她交往,她就会觉得特别不安。
比如,吃饭的时候,她一定要自己多出一份钱,给和她一起吃饭的人买一点小吃。这倒不是炫富,因为她根本不富。
或者大家一起开会,她一定要做一次服务生,给大家递递拿拿,才能安心坐下来开会。
我发现她这个性格后,就直接告诉她:“你对自己特别不自信,你不愿意人们高看你一眼,你希望人们践踏你,才心安。但是有人践踏你,你又会觉得委屈。”
李和梅听我这么说,吃了一惊,她喃喃地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自己。好像,你说得对。可为什么我要自我践踏呢?”
这其实也正是我想要问的,但恐怕这个原因深埋在李和梅的潜意识里,得需要一些特别的心理催眠手段,才能让她说出心里话。
我不会催眠,但我经常和李和梅聊天。我发现,她一说到小时候的事,就显得特别尴尬,特别不情愿,有时候还会说:“我那时候特别傻。”
她这样说的时候,我会回她:“有几个孩子小时候不傻呢?如果每个小孩都像成人那样精明,那这个世界也太恐怖了。”
她听了我这话,总是一愣,往往会沉思半天。几次之后,她忽然问我:“小孩就应该是傻的哈?”
“对啊,我小时候,家里刚孵出小鸡,我拿起来就要把它放进嘴里呢。”
李和梅哈哈大笑,说:“看来我不是最傻的。可我小时候,我妈妈总说我傻,总是告诫我这个不能说,那个不能做,否则别人就瞧不起我。”
我一下子发现了李和梅的心理症结。
孩子做傻事,没有错误,也永远不是错误。因为大人还有做傻事的时候,何况孩子呢?不要动辄就骂孩子傻,让孩子承担起“精明”的责任,那才是真的傻呢。
我的学生韦意对父母离婚事件渐渐释怀时,变得特别爱撒娇。有时候,在班里和同学说句话,他也会撒一下娇。
男生,撒娇,这两个词汇很难融合。因此,同学们一见韦意撒娇,就会特别反感。但是那段时间,我对他却特别纵容。我告诉孩子们:“你们连撒娇都不会了,还要嘲笑别人吗?”
孩子们哈哈大笑,都学着韦意的样子,开始撒起娇来。我笑了,说:“你们看过小孩子对陌生人撒娇吗?韦意对你们、对我撒娇,证明他很看重我们,把我们当成他最信赖的人。”
这时,我的学生就不笑了,还有人说:“老师,那我也可以撒娇吗?”
“当然。”
这之后,我们班差点形成一股撒娇风,不过,看孩子们玩得那么高兴,心无城府的样子,我很开心。
做孩子,就要心无城府。对一个心里有阴影的孩子来说,缓解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让他放松,而撒娇就是他放松的一种方式,这能让他对纠结的事情释怀。
蒙老师心语
孩子就是孩子,不要高看他,也不要低看他。他有成人没有的智慧,也有成人没有的幼稚和软弱。我们要接受孩子的软弱,承认孩子的智慧,始终如一地爱孩子。如果我们反感孩子的幼稚,一味想要孩子变得精明,想要让孩子快快长大,那我们只会伤害孩子,导致孩子成长得更慢。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