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节 “无为”也是一支歌
-
借此我想说一个问题,那就是老子讲的“无为而治”。这当然不是绝对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目的是有为而不是睡觉不是长眠不醒。让我们冷眼看看世界,出丑的人往往不是消极退缩的人而是轻举妄动的人,人的出丑与其说是由于无知少知不如说是由于强不知以为知,危害人群的人与其说是谨小慎微的人不如说是大言欺世的人,坏人蠢人常常是自我感觉过分良好的人而不是缺少信心的人。儿童少年,没上过学,智障失语,这都不丢人,而只应得到人们的帮助与同情,原因在于这些人才不会自命不凡,横行霸道。
当然,“无为”云云这话本身就很可争议。人生是复杂的,任何人都可以举出一千个例子来说明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的主要问题是消极退避而不是相反。那么我们应该提倡的就应该是有为而不是无为。好吧,我也觉得老子的“无为”这个说法有点太艺术太浪漫太哲理,此两个字与其说是科学论断不如说是美的感受,与其说是一种原则不如说是一种感觉,它是一种境界而不是具体规定。然而这两个字又是太精彩了,太传神了,太灵动了,所以我还是愿意就此二字做一点文章——这也是语言悖论的一例吧。正如毛泽东所说的“书读得愈多愈蠢”一样,时髦一点说,这也是深刻的片面之一例。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灵气,自身的不教条、不矫情、不可故意抬杠、不可把书读死读呆。
“无为”云云,还有老子的一些其他名言,由于它们的含蓄、神奇、巧妙、哲理性和浪漫性,因而常常引起误解。一种认为老子太消极,其实老子只是比常人俗人深了一两步。更糟糕的是认为老子的“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私欤,故能成其私”与“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之类的精辟之论是一种阴谋家的学问。其实阴谋不阴谋就看谁用、为什么用、怎样用了,以阴谋境界看无为之论,最多搞几手阴谋还搞不太像,阴谋家是没有无为而治的这种气魄这种静适这种虚怀若谷与这种海阔天空的。无为是一种境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无为是一种艺术,一种圆融贯通,一种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得心应手,了无痕迹。无为是非“常道”的天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理。无为是一种精神的享受,精神的翱翔,精神的解放,精神的自由舒卷,精神的大写意与现代舞。你可以享受无为,欣赏无为,以无为为契机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却难于强求之硬解之操作之扮演之。
无为好像一首歌,每个人都可以唱它,每个人的唱法都有不同。无为又好像一部交响乐,你可以欣赏之、感受之、联想之、琢磨之、赞叹之,却不可自称听明白了全懂了穷尽了,更谈不到会用了管用了。顺便说一下,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窃以为应该用一种半审美的心态去阅读体味,否则把《论语》《孟子》当道学(即丧失了一切生活气息的教条)读,把老庄当阴谋或消极的装疯卖傻读,甚至连《诗经》都当成君臣教化的东西来解读,岂不只能带来灾难?
那么让我们换一种说法,那就是一个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一个事无巨细都上心都操劳的人不会有成绩,一个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的人不会有作为,一个热衷于关系学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建树,一个拼命做表面文章的人不会有深度,一个孜孜求成的人反而成功不了。一定要放弃许多诱惑,不仅是声色犬马消费享乐的诱惑,而且是小打小闹急功近利窍门捷径事半功倍的做事的诱惑,才能有所为。
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除了说明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外,也说明太以意为之了,常常举措失当,强求而不得。有意也者,就要看你的意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了。符合客观规律的努力愈努力愈有效,而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努力,愈努力愈糟糕。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