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少年遇伯乐上篇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景观,也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激励系统。在菏泽,有一句话用来激励学子:“六中——北大——哥伦比亚”。这句话是从何思源身上而来的,是何思源求学的道路和人生轨迹。

  废科举,兴学堂,为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1905年9月2日,清廷上谕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与此同时,新式学堂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兴办并逐渐兴盛,而近代教育的另一面——出洋留学也在曹州蔚然成风,这是以王鸿一先生为代表的曹州知识界的先声,这就像把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锁打开了,“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留学运动,使传统文化的既定价值目标所需的工具连环已经破碎,政治系统与社会精英的传统联系已经割断,传统的读经——科举——仕进的人生正途被堵塞,整个社会的成就取向发生根本改变。”

  1905年,仿佛一夜之间,往日只需读四书五经的私塾已经成了明日黄花,代之而起的小学,却找不到教材和先生了。学堂是启发民智的处所,在晚清,曹州的先贤们已是在这块土地上躬身耕耘,我们不妨看一下曹州的学堂演进的足迹: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曹州府举行最后一次院试,学堂和私塾学生均可参加。5月,曹州府知府丁镗主持创办第一所中学——曹州官立中学堂,设址于菏泽城内张油坊东街(今党校街)佩文书院。8月,菏泽县学堂建立(后改为高级小学),校址在城内华佗庙街。监督杨兆焕、坐办邓献濮,聘请泰安赵正印为中学教员,王鸿一为西学教员。是年,菏泽城内重书院改为曹州小学堂。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曹州公立普通中学创立。

  何思源是幸运的。他14岁考入了新式的高级小学,仅仅在高级小学学习半年,由于聪颖和才华出众,便进入了菏泽普通中学堂。这是1910年,大清的江山气息已尽,如灯油已竭,日薄西山了。

  人们说何思源在进入普通学堂考试时,衣衫褴褛,差点进不了考场,被人误以为乞丐,但在公布考试成绩时,却是在几百名考生中名列第一。韩愈在《马说》里有这样的语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很多有才干的人,像千里马一样,也可能像不同的牛驴一样,在土里拉车耕耘,到老无有伸展才华的机会,时也?命也?而何思源是幸运的,在他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不提到王鸿一先生、葛象一先生和丛禾生先生。何思源的堂弟何兹全在《怀念仙槎大哥》中说,没有王鸿一、葛象一、丛禾生的帮助,何思源是不会有后来的作为的。何兹全说:“王鸿一,山东郓城人,《水浒传》里宋江的同乡。他的具体经历我不知道,将来会有人给他写传的。我所听到的他是一个传奇式人物。菏泽人乃至鲁西人,一提到鸿一先生,没有人不称赞的。鲁西穷,他提倡工业;鲁西人口多,他筹划向西北移民;鲁西教育落后,他倡办教育。鲁西是出土匪的地方,土匪都尊敬他,听他的。谁人提到他,都是‘鸿一老师’。有雄才,有报复,为人豪爽,侠士胸怀。打开鲁西落后闭塞之门,使鲁西对外透透光,呼吸呼吸外面世界一点新鲜空气的,鸿一先生是第一人。他是我们那一代的圣人。”



  何思源从小就崇敬王鸿一先生。王鸿一于1874年生于濮州河东沈口里(今鄄城县张志门乡)刘楼的一个农民家庭,是辛亥革命前后三十年的风云人物。梁漱溟先生说他“盖今世上一个真人也。天生斯人,扶倾起衰”。梁漱溟和王鸿一非常相默相契,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源头,是受王鸿一的观点启发。王鸿一是最早关心农村农民出路的知识分子,他们受过西式教育,又多有农村生活的切身体验,他们改良儒家的经典,把它用到农村。王鸿一是辛亥革命的功臣,曾任山东省议会议长,后来他不满蒋介石的独裁,对蒋介石任命的国民政府内政次长的职务不就,而为冯玉祥和阎锡山穿针引线,结盟共同对付蒋介石。阎锡山和冯玉祥痛哭流涕表示“同生死、共患难,反蒋到底”,并歃血为盟,在场的见证人是王鸿一。

  王鸿一深怀悲天悯人之怀。他说:“吾幼年每到邻家,睹其寒苦状况,颇感不安。归即代为想法,而无如何。所以当麦秋时,遇有偷窃者不肯揭发,辄故作不见以避之,怜其羞,是谁其饿也?吾生平不愿呵斥他人,亦是此种心理要求,有童年狎友沈某及其同学于某皆因盗丧命,吾心理上,复受有极大感动。因此,推知为盗者多有生计压迫,实可怜悯。而曹属多盗原因,亦非生性使也。乃详考乡村会议皆是保富政策;又考之县政省政亦大抵类此,贫民苦状无过问者,深觉天地间不平之事莫过于此。”

  王鸿一八岁时,父亲去世,叔叔让他到本村私塾去读书,他厌学。有人谈论“这孩子没有父亲,叔叔又管不了他,将来成不了大器”,王鸿一听到这话后,独自卧床三日,不吃不喝,然后对叔叔说:“我得念书,但我无脸在家念,我要到鄄城南朱庄村咱朱姑爷的家去念书。”家人同意了,临行时,他说:“我若考不上秀才,绝不进刘楼村。”在南朱庄念书时,王鸿一冬天睡觉,没脱过棉衣,酷冬寒夜,他把冻得麻木的脚伸进麦秸窝里;夏天,在豆油灯下抄读诗文,实在困倦,便往眼皮上抹辣椒面。果然,掌握了真才实学,考试时三战三捷,考中秀才,考进济南山东高等学堂,考上官费赴日留学。

  王鸿一同情濒于死亡线上的劳苦民众。少年时,他每见穷人没有饭吃,便凄然不乐,常思如何解救之道,慨然以救斯民于水火为自任。他生于曹州,素豪放,有侠气。他想冲破旧的制度而见诸行动。清朝末季,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他对清朝的腐败统治深怀反感;外国列强的侵略,尤其是中日甲午之战,更使王鸿一感到清王朝已难于抵拒外辱,非清朝灭亡无以自存。他身怀救穷人、排清帝、御外族欺凌的抱负,于是东渡日本,并加入同盟会。

  最能显示王鸿一气魄的是,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想处死他,但他神情自若,大丈夫为了理想的英雄本色,毕显世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袁世凯一方面要挟清室的孤儿寡母,一方面要挟革命党,夺取果实。王鸿一开始四处奔走,号召倒袁。未几,事闻于袁的耳朵,袁世凯立即电令山东督办兼省长周自齐查办。周派山东观察使夏溥斋赴曹州查办,并给以就地正法之权。此时王鸿一住在菏泽盐店,终日韬光养晦。一日,夏溥斋与王鸿一相见,彼此寒暄毕,夏突然拿出查办令,置于王的面前。王鸿一神色自若,从容谓夏:“人染瘟疫而死,人事之常见者也,此事亦可视他人之死于瘟疫已耳,亦无甚可以惊异处。”王鸿一把袁世凯当作瘟疫来临,神色自若地仰头看天,无视夏溥斋的存在。夏溥斋虽为现任观察使,奉命查办,看王镇定如此,叹为观止。后来多方为王鸿一开拓,加之夏溥斋为郓城人,周自齐为单县人,都属曹州府管辖的老乡,王鸿一便幸免于难。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