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第二章

消息传来,潘振承大为高兴。早在1742年,潘振承就向清政府请

旨开设同文行,算较早的一批行商。十五年后,财富之门大开,乾隆

帝一道圣旨,广州这片弹丸之地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口岸”。

这一年,伍国莹二十六岁,仍在同文行做账房先生。每日算盘珠噼啪作响,银钱流进流出,账目分毫不差。大好机遇摆在眼前,很多薄有资产的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伍国莹却只顾埋头做账,十分本分,这也是潘振承当初看中他的地方。其实,伍国莹的本分也在情理之中:他没有足够的资本,想开设洋行,除非有人出资扶持。再则,对当时的形势和政策,伍国莹更多是持观望的态度。

世道难测,政令多变,谁知道以后会怎样呢?伍国莹对外界形势并非一无所知,英国东印度公司一再希望打开中国国门,清政府却下令关闭通商口岸。眼看一偌大的市场,还未来得及开拓,忽然被加了把锁,洋人怎会轻易善罢甘休?

175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果断采取行动,派洪仁辉到宁波试航。洪仁辉由广州出发时,担心地方官员知道此事后会从中阻挠,便谎称回国,实际却驾船直奔宁波。洪仁辉虽布署周密,仍然没有逃过清朝官员的耳目,船刚行至定海海域,便被清军水师拦截。

洪仁辉见无法驶入宁波,便执行东印度公司的指示,直接驾船到天津告状。洪仁辉控告的是粤海关官员。自古民告官都很难胜诉,何况是在当时并不受欢迎和待见的洋人?单是将一纸诉状递到乾隆面前,就有相当的难度。洪仁辉费尽周折,花大价钱买通直隶总督,才将诉状转呈乾隆帝御览。

在诉状中,洪仁辉控告粤海关官员贪污腐化,刁难外商,并希望清帝国的外贸制度能有所改观。在西方人眼中,乾隆帝是开明的君主。英国东印度公司以为,广州港口税则不明及一系列苛刻刁难之事,都是地方官员从中作梗,若设法让乾隆帝知道,现状一定能有所改观。

不想乾隆帝已坚定“一口通商”的决心,看过洪仁辉的诉状后,龙颜大怒,认为洪仁辉别有用心,意在试探宁波等港口是否还可进行贸易,“外借呈递之名,阴为试探之计”,试探不成,便诬告地方官员,不仅破坏大清法度,且有辱天朝尊严。因洪仁辉的特殊身份,乾隆帝虽震怒,也不好按大清律例严厉惩治,只关了他一阵子,便驱逐出境。此后,洋商彻底断绝了北上的念头,“一口通商”的格局最终形成。

“洪仁辉事件”发生不久后的一天,于同文行账房内,伍国莹正埋首在一大堆账目中,一名小伙计进来添水,走到案前。“伍先生,您忙着呐?”小伙计约摸十四五岁,很机灵,话也

特别多。伍国莹含糊地应了一声。“伍先生,您猜我之前回家探亲看见什么了?”小伙计见伍国

莹对自己不感兴趣,便卖了个关子。“看见什么了?”伍国莹顺着他的话问道。“我看见杀人了。”小伙计压低了声音,一脸神秘。伍国莹抬头瞟他一眼,随即摇摇头,继续做账。“唉,您还不信?我跟您说,是真的,就在宣武门外的菜市

口。”小伙计滔滔不绝地说开了,“当时好多人围观呢,‘咔嚓’一声,就见血喷出来,地都染红了一片,脑袋滚了几米远,被刽子手捡起来,挂在街中的木桩子上示众,说什么‘为夷人谋唆’……”

“此人可是叫刘亚匾?”听完最后一句,伍国莹抬头问道。“对对,就是这个名字,您也知道?”小伙计十分惊讶。“还不是因为‘一口通商’。”伍国莹答非所问地感慨道,低头继续看账目。

伍国莹知道这事并不稀奇,于“以官制商”的清帝国,为商者自然时刻关注官场动态、政令法规。潘家往来的除了洋商,就是其他商行老板以及当地政府官员,伍国莹对此事也略有耳闻。被处死示众的刘亚匾,正是替洪仁辉写诉状的人。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