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儿童教育 > 指尖的呵护:培养情智健康的宝宝 > 第 2 章 他(她)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小家伙
第4节 不安全感的后果

对于人类的内心来说,有些创伤是无法愈合的,而如果这种不安全感一直存在,直至他成年,那么,这种不安全感会变成一种压力,最终使得他陷入严重的精神偏差。甚至陷入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中去。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最需要安全感的,那么如果父母无法带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人的行为是在生活中被不断强化的。但是很少有人会把自己婴儿阶段的行为迹象与少年时代的行为偏差、十几岁时发生的严重行为问题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在婴儿时期没有学会信任,那么很容易长成为情感上冲动易怒的少儿,那么在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就很容易会变成一个孤僻的人,这种人是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的。在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一系列挫折使他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情感挫败感加剧。于是他们的愤怒会慢慢升腾,甚至会形成具有灾难性质的性格。这种人的一生是不会光明灿烂的,因为他们社会能力欠缺、无法形成对他人的信任感、自控能力差、有多种负面情绪等,常常会把他们拖入深渊。他们的这种个性会导致他们在工作上和人际关系上的不顺利,而他们在遭受挫折后又很可能走向吸毒、酗酒、自我摧残和犯罪的深渊。当然,也许情况并没那么严重,他们只会成为在语言上、情感上、或体力上诽谤他人的偏激的人。

婴儿时期的情感依附偏差对一个人的影响会直接持续到青春期,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此对于出现情感依附偏差的孩子给予较早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是非常有必要及紧迫的。要知道,越早纠正偏差,孩子就有可能成长的越好。我们先来看一看具有“反应性情感偏差”问题的少儿具有的一些普通的征状:

·很难与人建立和保持友谊。

·尽管看着可爱但却总让人感觉不够真诚。

·欺侮诋毁他人。

·有意自残或伤害动物、损坏东西。

·回避与他人的目光接触。

·行为偏差

·经常打架,目的是为了控制他人。

·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

·对因果关系问题无法理解。

·喜欢投机取巧。

·爱说谎、欺骗他人.

·对火、血和伤口过于着迷。

·总是问一些荒谬的问题。

·说话模式十分另类。

·发育滞后.

·缺乏自我意识和理性。

社会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都与人在成长期形成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关。如今,各种不道德现象和行为层出不穷,成为我们社会的一部分,而其发展的速度也十分的惊人。这些现象和行为的出现大多源于当事人的不健康心理,而这种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又与其儿时缺失的东西相关。

·父母离婚等家庭关系问题。与他人相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大部分人并不会因为离婚而做出一些伤害他人的极端行为,但离婚的确很容易会影响当事人的人际交往,造成与同事、朋友、孩子甚至是邻居间的关系紧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的东西是尊重、信赖,因此也无法以积极的态度、满意的交往方式来做孩子的榜样。

·帮派行为。没有自信和价值感的孩子,成人后可能会为了显示自己的强有力,而成为一个具有控制能力的霸道的人。这些在孩提时代从没感到过踏实的人还会从某种东西中寻求可依附感。他们身上失去的是家庭、团体带来的联系感。他们觉得被遗弃、被拒绝。这样的人会有较低的自我评价,这种心态往往是来自于孩提时代的需求时常得不到满足。

·暴力。不安全感往往会让人产生恐惧感并最终让人变得霸道。而且,挨打的孩子会认为暴力是合理的处世方式。这种暴力性格的养成正是由于他们在孩提时代,不舒服的时候没有得到大人持续的关怀,常常一个人独处。这种常期处于恐惧状态的孩子,他的大脑会形成一种过于警觉戒备、易怒、十分活跃或带冲动性的机制。除此之外,家庭暴力行为,以及电影、电视等暴力镜头对他们的影响都是形成孩子侵略性行为的诱因。

·不良嗜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觉得内心痛苦?我相信一个心灵充实健康的人是不会去吸毒的。相较吸毒这种极端行为来说,抽烟和喝酒的危害性并不是那么赤裸裸。吸毒行为的产生源自儿时父母没有很好的教导孩子如何从不舒服、悲伤和挫败感中真正解脱出来。

·寻求刺激。这种行为是一种沉溺于瞬间快感的情感偏差行为。迷恋这种行为的人很可能在婴儿时期缺少必要的刺激,比如,小时在小床内独处的时间太久等。

·依赖性。这是一种情感饥饿似的行为。可能是源于儿时未能与某个人建立安全的情感关系。这种情况导致他们长大成人后十分渴望爱,会为了获得某人的爱而不顾一切。这种行为的产生是由于这些人在儿时没有获得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饮食失常。有些人在情感上失意,便会以吃东西来作为替代,于是成了强迫性暴食者。这类人往往是童年时期缺少持续的关爱,导致他们自尊心过低。而神经性厌食者往往是由于童年时代缺少有求必应的关爱、长大后又总是遭受挫败。

·自杀。自杀的人往往都有点憎恨自己,或者心情压抑、绝望。这类人幼时失去的东西是充满安全感的情感依靠。他们总是觉得孤独,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得不到长期的帮助,认为自己的痛苦是无法消除的,有时候这类人的悲哀会深入骨髓。

·情绪低落。不少人认为这是愤怒情绪的内向发展。这种情绪可以说是被遗弃和深度悲伤或体内化学物质不平衡所引起的。这类人不能努力取得成功并满足自己的需求。

·注意力障碍。这是由神经功能性损伤造成的,其症状表现为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比如语言失控、无法集中精力,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缺乏对事物因果关系的把握,学习困难,容易受挫等。这与“反应性情感障碍”的症状很相似,通常二者是同时存在的。这类人缺失各个方面的安全感和感情依附感。

具有不安全依附关系的孩子并非一定会长成心理有问题的人,但他内心一定会较他人有更多的灰暗地带。个性强的孩子面对这种情况可能会处理的好一些,也许在其他的什么地方可以让他们获得足够的力量以消除受损的心理。比如,和蔼可亲的老师、具有关爱之心的阿姨或者邻居,这些因素都可能让心灵受到伤害的孩子感到温暖并走上健康之路。有时,一次充满爱的关注就有可能将孩子带进新的模式之中,而某种健康的爱好也会让一个孩子重新建立自己的自尊,任何一个正面因素都有可能使得一个顽固的孩子恢复心灵健康,哪怕是不健康的环境造成的个性,也是可以扭转的。

我们不能将所有在童年时期没有获得安全感的孩子全都划入问题青年的范围内。但通常情况下,婴儿时期的情感偏差越严重,其长大成人后的行为习惯就越有可能不正常,如果成长环境一直不正常,那么孩子在婴儿时期产生的情感偏差就很难导正。

我们常常自作主张地认为,孩子要比成年人更容易对付被遗弃感以及恐惧感。并自以为是的认为孩子只不过是机械地对严峻的情形做出哭闹的反应。没错,孩子确实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无论是健康的环境还是不健康的环境。但如果他们长期被迫适应的是一个不健康的环境,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便会由此走向犯罪。

对于人类的内心来说,有些创伤是无法愈合的,即使是那些轻度的感情偏差,仍然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危害,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尽管有些创伤不会形成心理疾病,但是,过去的影子总是会影响到我们的将来。如果这种不安全感一直存在,直至孩子成年,那么,这种不安全感会变成一种压力,最终使得他陷入严重的精神偏差中,走入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中去。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尽早预防,对症下药。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他的神经细胞是可增可减的,这个时期的损害比较容易消除;而到了孩子出生的第三年,这种特殊的神经活动方式和行为模式便已经成型了;等到了孩子七岁的时候,孩子身上的一些行为问题便开始表现出来,如果孩子是在惩罚、斥责的环境中生活,那么其自尊心就会受到严重伤害,不过即使是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仍然是可塑的,仍然是可恢复的;孩子长到12岁的时候,神经系统已经基本发育完成,其行为模式也基本定型,但这个阶段只要作出积极的努力,其大脑还是可塑的。这种成长一直持续到老年,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灵活性越来越低。培养有安全感的孩子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必须做出一些牺牲和最大限度的奉献。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