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昨天播发的一篇综述里,有一个新的概念:“权势地标”。文章说,从“秋裤楼”到“马桶盖”,近年来,奇怪的建筑不断在各地涌现。一些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看似是各个城市的建筑地标,实则是权力之手干预设计的“权势地标”。外行指导内行在建筑设计行业很突出,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说,一些地方领导把自己当成城市“总规划师”,真正懂规划的专业人员反倒成了画图工具。(《新华网》,10月21日) 从“秋裤楼”到“马桶盖”,山寨媚洋,贪大贪高,已经被异化成为一个满足功利需要的超尺度装置艺术,成为“欲望指南针”和“虚荣标志”。今年5月,石家庄市一文化园仿制“狮身人面像”,结果引来“正版”拥有国埃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投诉。 这几年,瓷砖不贴了,火柴盒建筑也少了,本来是好事,但贪大求洋之风仍未完全刹住。一些中小城市也要建金融中心、CBD,甚至是东方曼哈顿。“大海波浪”形的屋顶,“花开五瓣”的外立面,板凳、水立方、宝剑、飞碟等建筑形式来了。为追求这样的建筑形式,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在维护和运营中还需要更多的资源。 一些地方领导存在贪大求洋、媚俗怪异、抄袭复制等问题,触及公众审美底线,是领导权力异化在作怪。不顾自身特点,盲目克隆,乱拆乱建现象严重,贪污腐化盛行,盖了几座不土不洋的大楼,但是城市建设毫无特点。原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在任时提出在山顶挖大湖的疯狂规划,连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的意见也听不进去,刘说自己遇到“规划之神”了,只能敬而远之。 一些专家指出,建设决策权掌握在极少数管理者手里、专家评审成了摆设,也造成一地建筑风貌几乎完全取决于个别领导的个人喜好和审美水平。建筑设计要坚持经济适用、美观大方、绿色低碳,在确保建筑安全耐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地域特色。领导干部要尊重建筑设计规律,尊重专家意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搞形象工程,慎用标志性建筑。(文/王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