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这篇小说运用的川南方言也很多。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些方言吧:…头发吹得溜光,衣裳裤子穿得溜伸……亏体力……肿得像泡粑……踩紧踩紧地找一背……一个黄桶箍拦腰抱住……刀头……饿老鸹……等等。上述方言俚语的话语,除了传达信息,还透出一方人们的性情喜好、想事和言谈的特点。在读者眼里,这种话语最能显示出地方风韵,传达出乡土情趣。文学作品中的方言是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抒发情感、揭示生活的得力工具,是一个不可小视的表现手段。方言与普通话在文学创作中各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表达方式。方言能使作品风格更纯正自然,它表现了一地的生活,一地的人物,展示出此地的独有色彩。方言、乡音,使人倍感亲切。 作者在《弯弯的月亮》中运用的这种独特的乡土情趣恰恰是当下文学意境所珍视的,追求的。使用本地方言行文,从而带有了很强的地域色彩,让读者读出鲜活的语言塑造的鲜活人物,作者堪称语言家。 常言道:“最干净的水是泉水,最精炼的话是谚语。”又闻“谚语——语言中的盐。” 文学作品中的方言也是我们的民族语!这样的作品更好看,更耐看,更得民心。 周云和老师的每一篇作品,在内容和思想上,感情和手法上,都有起伏变化,以空间布局构成优美的章法,使画面结构变化极其微妙,进而创作出精神风度和心灵意境,生活情趣和审美的追求,具有气势豪放和强烈的文学感染力。 我相信,我们会从 周云和老师的诸多作品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掌握更多的地方语言,传承这千年宝藏。 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是他厚积薄发的结晶,作者始终将不同的基本人物,雕塑出一个个生动而又感人的形象。这就是文学艺术空间的探索,也是地方文化的特色。这道佳肴,只要我们每位 将身边的地方文化深挖,一定会组成一支强有的特色奇葩,构筑成文学创作中的新文化、新风景、新气象,新的一支文学大军,将我们各地的方言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和创作道路上应尽的义务。 这条路,在周云和老师的语言熏陶下,在他的文学造型艺术和丰富多彩的全新面貌下,是我们很多文学作者无法与他比美的。他作为宜宾本土的一个难得文学奇才。我更愿他在文学创作中,更巧夺天工。 常言道:有春花会有秋实。在欣赏其文学艺术价值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他淡定低调的做人品格,也更彰显他丰厚的地方语言文化之内涵。欣赏周云和老师的小说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清风拂面令人感悟生活之美、感悟官场之道、感悟人生之美好、感悟人间之恶善,进而达到心旷神怡和创作之最高境界! (作者唐秋桐,系《中国访谈网》、《上海文艺网》特约记者、《望月文学报》编委副主任、《中华唐氏》等专栏期刊编辑、《三江文艺》选稿群主和四川省 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杨良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