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闻“泥土香”,根治“机关病”,以构建“走基层”全覆盖工作格局为契机,我省各级党组织广泛组织动员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接地气”,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实打实了解民生民情,推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四川日报网 2014年7月28日) 自建党以来,党的各届领导都高度重视群众工作,都在很多场合指出了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极端重要性。然而,在现实的工作中,我们却时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越是越高层的领导干部,越不容易下基层接到“地气”,就是普通的乡镇干部,似乎接“地气”都比较难。更有甚者,在个别地方,甚至连村(居)委会的“官儿”们都难得见到!不是笔者危言耸听,而是生活中个别地方活生生的现实情况! 面对如此情境,不明真相的普通群众也许会认为,这是“官儿”们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学习得不够深入,“老脾气”未改,太“官僚”的结果。作为普通群众一员且就事论事的笔者,不排除在党员干部中有个别屡教不改的“顽固份子”,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不是不愿意深入群众,沉不下去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都被文山会海的“事情”绊住了手脚! 一是政府的管理方式不科学,文山会海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政府的职能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加之管理方式不科学,要做的事情还是以往那样多,而新的事情却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冒出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不管是“大”的方面,还是“小”到微不足道的工作,哪样工作都要有人去做,什么都怠慢不起,就有开不完的会写不完的材料。笔者的一个朋友,自从当了领导之后,原本经常见到的他却少有见了,好不容易见到一次,见面就向笔者诉苦如今变“会人”了! 一边依然是“会人”加身,一边却是每年都是减少文山会海卓有成效的报告。笔者始终都没有搞明白的是,每当说起减少文山会海取得的成绩时,相关部门的报告上那些“减少文山会海百分之几十”的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 二是绩效评价体系不科学,检查上重材料轻实绩现象严重。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到什么检查,检查人员就十分喜欢检查材料。比如学校教育,哪怕你这个学校今年整个年级的学生个个都考上了清华北大,检查组的人一来,如果学校抱不出几大箱所谓的“资料”来,那么“检查”的结果肯定是令人担忧的!检查的人会反问:你说教学质量好,凭什么就能认定你的教学质量好?说不定这次考试是个偶然事件或是集体作弊造成的呢! 做了的事情为什么没有记录和资料? 正因为如此,为了取得好的所谓“业绩”,一些单位就不得不从领导到一般人员,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常年编造所谓的“迎检材料”来应对检查!如此检查,除了能救活一两个快要倒闭的纸厂外,笔者真的就没有看出来,它的积极意义到底何在?! 时间是不可分的,身体也是不可分的,普通人智商和能力更是差不多的,在同样的日常工作中,谁也不可能比别人多占有时间,谁也没有分身术,谁也不可能在一时间里同时处理多件事情。一边要深入群众,一边要应对文山会海。就是因为这些所谓的日常琐事,绊住了不少党员干部的手脚! 要想根治党员干部走不出机关的“机关病”,就要找对“病根”,就是要切实为广大基层干部大力“松绑”。必须要在政府管理方式方法上下足功夫,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大力整治文山会海,政府管的事项该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该优化的要优化。同时,在对下级的业绩考核上,要探索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方法,要重业绩而轻材料,尽量杜绝基层将大量时间花在作表面文章上。 否则,要想根治“机关病”,恐怕只会是倡导机关的一厢情愿,花再多的力量,订再多的规矩,甚至哪怕是强行的行政命令,可能都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如若不信,就让我们用时间去验证用实践去检验吧!(草根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