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山镇平基村与旺苍县燕子乡接壤,平均海拔约1000米,全村只有一条宽2米左右的碎石路通行,交通极为不便。“走基层”活动中,利州区把荣山镇平基村等6个村行路难纳入民生诉求台账,并及时进行议账。今年6月,在党员干部和群众投工投劳下,一条宽4米、长5.1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建成。(四川日报2014-7-28) 多闻“泥土香”,根治“机关病”,以构建“走基层”全覆盖工作格局为契机,我省各级党组织广泛组织动员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接地气”,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实打实了解民生民情,推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每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多和群众接触,多和群众联系,切实和群众打成一片,我们的事业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干部要下去,工作要上来”,多闻闻“泥土”的香味,多了解群众所须。 让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做到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一个个下基层的干部,就如同干群之间的一座座“连心桥”。正如群众所说,过去群众找干部,现在干部进农户,过去干部高高在上打官腔,现在深入基层打商量,过去下来看一看,现在下来带着干,群众舒心了,干群的心也就拉近了。 领导干部下基层,千条万条,根本一条是多接触群众,多了解情况,多掌握动态,多解决问题,用真情和实绩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一个道理:党和政府心里有群众,党和政府想着群众,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群众。心里有基层、了解基层,心里有群众、了解群众,才叫大局意识。有了大局意识,所谓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路径等等。 走基层、接地气、访民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形式与内容,但有些干部却“水土不服”,言行上“格格不入”,举手投足间带有一种“机关味”。做好基层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多些“泥土香”。心与基层贴得越近,我们了解掌握基层的情况就越具体;心与群众贴得越紧,与群众的感情越深,我们就越能得到群众支持,工作就做得更好。 干部下基层,要多些“泥土香”,就要更加务实,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努力取得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多些“泥土香”还要在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上下功夫,根据不同地方实际找准着力点,切实解决基层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利益和实惠,使群众真正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新发展,使活动真正成为群众的满意工程。 干部“走基层”本身就是一个接地气的差,只有带着感情走进基层、带着思考走到一线,带着责任深入群众嘘寒问暖、俯首躬身问计于民,才能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才能真正缩短与百姓的距离。俯下身闻到泥土芳香,才能证明心中沉淀了多少真情。所以,“走基层”,就要多闻“泥土香”,少些“机关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