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世界语文·美国语文》:中美在学生教育上的差距

时间:2014-05-06 13:55 来源: 作者:豆梨 点击:
曾有一则新闻,提到中美各12名顶尖高中生,分别组团面对一个难题:制订一项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在中国学生献出演讲、古筝、吹笛等十八般才艺之后,问题的解决方案唯有轻飘飘一句“旅游募捐”。而美国学生则从分析非洲教育、食物、饮用水、艾滋病、避孕

也许你不会否认,美国是这个世界上最光芒万丈的所在,它甚至不愿让代表美国的外交官穿上欧洲繁冗的旧式礼服,而是一身黑燕尾轻装上阵,因为“陈规陋习”不适合这个严肃的年轻国家。它崭新了几百年,耀眼了几百年,让有趋光性的人类情不自禁向它靠拢,好奇光源自何处。

九十年代,中国人“千万次地问”美国,你究竟好在哪里?美国梦漂洋过海,让无数人矢志不渝地追寻,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中国开出的花,很难结出美国的果。

曾有一则新闻,提到中美各12名顶尖高中生,分别组团面对一个难题:制订一项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在中国学生献出演讲、古筝、吹笛等十八般才艺之后,问题的解决方案唯有轻飘飘一句“旅游募捐”。而美国学生则从分析非洲教育、食物、饮用水、艾滋病、避孕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入手,详细阐明自己可做什么、怎么做,每一项预算都精确到美分,整个计划拿来即可进入实施阶段。

中国学生怎么了?是先天不足,所以无法独立思考,还是后天欠缺,不会解决问题?

答案是教育。

众所周知,美国1776年立国,而哈佛大学1636年创立。先有大学,后有美国;先有教育、知识和价值观,后有美国的独立、民主和自由。

若想更进一步了解一个国家的灵魂,捷径便是了解他的人文教育。

阅读经典浩如烟海,而语文读本的选材,精妙地体现了这个国家想输出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想培养一种什么样的人才。

在美国法律系学生的必读教材中,第一篇文章永远是卡夫卡的《在法的门前》,美国用这篇文学经典,时刻警醒着即将执掌美国法律的人们,不可不敬畏,不可不谦卑:平等,开放、永不放弃追求真相,才是法律的真谛。

在中国语文还停留在对优美文笔的盲目崇拜,对修辞藻饰的大加赞赏,对名家的普通句子穷究不舍时,美国语文则以最深思熟虑的斟酌,精选他们认为最适合的文章,著力于培养学生阅读面的广度,思考的深度以及观点的独立性。

《美国语文》便是这样一条了解美国人文教育的小路,沿途风光甚美,其中的文章,尽选自美国知名中学的语文教材,还有精选自“美国高考”之称的SAT阅读真题文章,阅读这套书系的人,不仅能跟美国中学生日常的阅读同步,还接收着来自大洋彼岸的最新信息。

同时,这也是“阅读”的全心体验,不仅有大师之作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还有角度各异、精彩迭出的短篇。最难能可贵的,是全书都是以双语阅读的形式呈现,在经典选文间流连忘返的同时,也如蝶化蛹般,自然而然地提升了“英语原文阅读”的战斗力。

来看看其中入选的三篇文章:

如何洗衣服、如何做菜、如何野外生存,如何与猫沟通这等文章入教科书,在中国语文里这些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篇幅,但是正是这些质朴的文章,构筑了美国的实干精神.由此可见,美国语文不同于中国语文,美国语文从不放弃触及灵魂,不害怕被触及之后的疼痛,也不怕脚踏实地,在教学生做文之前,如何做人。它既有乐观的实用精神,又富有批判精神。它纳新如故,不在乎表达是否完美,却在意表达背后的逻辑,不在意有没有标准答案,只在意你有没有自己的答案。

中国语文培养出的大部分是花架子,文笔优美,却空无一物,逻辑上不堪一击,而美国语文培养的是剑客,直击问题核心,招式有条不紊,逻辑清晰可见。

读《美国语文》,感受美式思维,也许,这是能让中国少年在未来与美国少年并肩而行的起点。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生活中误导你的450个常识

    作者:甲乙卯

    本书就是把这些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却不正确的常识,归为饮食营养、生活习惯、护眼常识、美容保养、运动健身、胎教育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