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这本长诗中我印象很深的是《茨冈人》: 阿列哥 哪里跑! 年轻小白脸,你往哪里跑? 倒下吧— (向他猛刺了一刀。) 金斐拉 阿列哥 茨冈人 我要死了!…… 金斐拉 阿列哥,你杀死,杀死了他! 看:鲜血溅了你一脸一身! 奥,你干下什么? 阿列哥 没有什么。 现在你再享受他的爱情。 金斐拉 不,好,我并不怕你、并不怕!-- 我根本瞧不起你的厉害, 我诅咒,诅咒你这种凶杀…… 阿列哥 你也在讨死! (给了她一刀) 金斐拉 我死也要爱…… 第一次看到这里,我想起了法国 梅里美的卡门和香港歌手张学友的雪狼湖。 《在少女花影下》图/孔夫子旧书网 在写下上面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虽然知道这篇文章没有太多人会看,我还是一直提醒自己尽量不要提及周克希先生,很遗憾这竟然不可避免。只要谈到翻译,在我个人的阅读经验中,周先生始终是绕不过去的重要一章,既然说到了,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继续往下说,文学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道虽不同,其致一也”,原创和翻译,臻于化境者,皆神乎其技。我在周先生独译的马塞尔?普鲁斯特作品《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中就看见这样的神来之笔。 很多读者都知道,周先生早先是教黎曼几何的大学教授,后来弃理从文,选择了文学翻译道路,这两三句话里陈述的简单内容在我看来却不简单,我心里是十分钦佩的。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自愿放弃已经得到并且十分喜欢的稳定工作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因为据我观察,周先生是喜欢并且至今从未割舍数学的),愿意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遵从真实意愿的召唤,说起来轻巧,我却认为能做到这点的恐怕不多,更何况后来他在法语文学翻译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 记忆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了,我第一次读周先生的译文应该是《包法利夫人》,后来买了三个版本的周译《小王子》来看,每本都读了好几遍,再后来一个字一个字读了《去斯万家那边》,我太喜欢普鲁斯特这一卷了,在周先生看来,《追寻逝去的时光》和《红楼梦》一样并列“最伟大”小说的行列,因此,他在这个译本里向读者呈现的无疑是作为古今中外最伟大虚构类作品之一的博大、厚重和极致,我认为译者和作者“配合”以后仍然能承担起“之一”这两个字的,委实屈指可数。周先生的译文是有担当的。在《去斯万家那边》里面,普鲁斯特和周克希先生两个人的笔尖“一前一后”伸展到了人类情感世界的每个角落,同时它触及的是每个人在精神维度里所能感受到的那种通常被称之为“体验”的东西。在个人阅读史中,我能很明显感受到许多堪称优秀、有才华的 在立意方面都试图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最后很可惜都未能到达伟大的巅峰,他们要么文字能力与动机不相匹,败下阵来,要么对作品整体掌控力不足,适得其反。布局均衡有序,广度深度兼具,周克希先生翻译的《追寻逝去的时光》是这一领域里的光辉典范。 图/孔夫子旧书网 二零零四年五月,周先生独译本《去斯万家那边》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由此在汉语译坛拉开了独译普鲁斯特的帷幕,译文社在该书版权页印量后面写着八千册。是书凡三十五万字,洋洋洒洒,装帧也典雅脱俗。同年,台北时报出版社以“大师名作坊”系列(第八十五、八十六)分两册出版周译《去斯万家那边》,时报版的普鲁斯特我在大陆闻所未闻,若非周先生题赠,真的无缘识见,他的题赠也把我的目光引向了大陆以外的台湾、美国和欧洲。上海译文社出版周译普鲁斯特就只印了这么一次,二零一零年六月,周先生译完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后将《去斯万家那边》一起交付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两本印量都是一万册,再后来就是“周克希译文集”朱赢椿先生负责装帧设计的那个版本了,到出译文集时,周先生顺利完成第五卷《女囚》的独译,这也是该卷汉译的第一个版本,可喜可贺。 无论装帧、版式,还是字体设置,《去斯万家那边》我最喜欢的还是上海译文社的初本。有一次我和周先生提到我非常喜欢初本的米黄色调装帧,周先生马上说那是陆智昌先生设计的,言语之间也有赞许的意思。我喜欢这个版本,不过它已经绝版了,所以我经常买二手的送给朋友和弟弟妹妹。在一次赠送给妹妹时我写了一封信以鼓励她读完《去斯万家那边》: 妹台鉴: 图/孔夫子旧书网 白诗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好书也可以一挡百,携得此书,足以消永昼送流年,兄每捧读之,犹仰故人。盖每于生活不尽得意之时便因寄所托,至今浸淫此书数载,片刻不曾废离。日前得友作数册,得以分赠友人,借花献佛虽不足贵,亦足以聊表拳拳之心。此书乃不世出之译作,最宜与之“白头偕老”,而为兄所不敢独享也。后之视今,恐亦必以此书为当代译界之初版珍本,信可宝也。普鲁斯特之作,一旦潜心进入必将受益无穷,其矿藏之浩瀚云海,吾辈取之弗尽。吾尝借韩愈之言赞誉此书“虽万乘之公相,吾不忍一日辍其而就也”,妹阅后若同此怀,则吾道不孤。 兄谨奉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这是我鼓励妹妹的话。 非常巧的是,在我写这封信前几天,也就是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九日,周先生从上海题赠台湾时报版的《在少女花影下》两册,这本书刚出炉不久,上下两册均有题签,《在斯万夫人身旁》书名页题“黄龙昆先生存正 周克希 2011.11.9于上海”,扉页上摘录书中这样一段话,依然是我非常熟悉且喜爱的周先生的笔体: “天才的作品之所以难以立即为人所推崇,就因为写出这样作品的人是特立独行,和常人不一样的。这样的作品,总是先培育出为数极少的知音,然后才拥有一个人数较多的读者群” 这真是普鲁斯特先生的“夫子自道”,恐怕也是翻译家本人的“夫子自道”。 就像所有天才作品的命运一样,恰恰因为深知自己作品的伟大之处,源于对自己毫不怀疑的信任,普鲁斯特在创作过程中已经预感到自己不可能破例摆脱天才作品坎坷命运的魔咒,即“难以立即为人所推崇”,因此他小心总结了“曲高和寡”者的困境,更进一步指出这种苦楚的来源,并对自己一直有知音且终将为读者所接受这一未来深信不疑,我想,这是周克希先生执笔题赠时相信的未来,也是我恭谨阅读时相信的未来。 在我心目中,它是翻译家题赠本的无尚典范! 那天,我在看周先生的CD架,上面有弗里德里克?肖邦的作品,我边看边哼肖邦的曲子,周先生正好从屋内走出来,他问我:“龙昆,你对肖邦很熟悉吗?”我答道:“谈不上熟悉,大学时经常听而已。”我又说:“肖邦的签名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签名之一,从签名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内心是多么丰富!”先生惊讶地说:“是吗?这个我倒没有注意。” 周先生很喜欢古典音乐,他是个丰富的人,文章开头提到的Parini也算是,现在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或许有,请恕我寡闻。 三、不想结束的结语 就这样,不带过多刻意地,在短短几年中,我基本上可以说是完整搜集了足以代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最高水准的题赠本,实事求是地说,这样的藏品只是我阅读过程中的“pick up”(顺便之事),所以真心谈不上什么专藏,我更看重的是它们的内容。在我眼中,译文是翻译家的“好心”,我希望“好心有好报”,我但愿他们的艰辛付出会以读者的认可和喜爱为回报。 有时候我在想,置身于这样一个翻译家题赠本的海洋里,我们总是难免被自己过去某段时期的经历、某个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的浪潮所淹没,待潮水复归大海之后,它留在我身体里的将是对这种冲击的享受和无穷的回味,这些享受和回味在我们脑海中形成新的体验,再次充实了我们自身。这样一间书房无疑是诗人John Milton的Paradise Lost,它是Oscar Wilde笔下那个人人想往的巨人的缤纷花园,也是我的失乐园。(图文/黄龙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