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春秋
时间:2010-01-23 23:35
来源:半壁江 网
作者:鲁石
点击:次
西方一哲人说:一个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中的人,相比于一个经常与历史割断的人,在行动和选择上要自由得多。 事实上,一个人既不能完全与历史割断,也不能与永远与历史合一。 所以,人有时应该忘记历史,有时又必须进入历史之中。 我是一个经常怀念历史的人
西方一哲人说:一个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中的人,相比于一个经常与历史割断的人,在行动和选择上要自由得多。 事实上,一个人既不能完全与历史割断,也不能与永远与历史合一。 所以,人有时应该忘记历史,有时又必须进入历史之中。 我是一个经常怀念历史的人,当然是我自己的历史,因为也只有这些我才敢于思考。 但我却不自由,是由于未来常常是与历史割断的。 几乎所有的生活都不是随意选择的。
人生是一个自有人类以来的固有主题,注定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因而也就没有所谓的成功与失败。 在大连参加一个会议期间,与一位出了三本诗集的农民诗人相遇。席间,在后生们大谈人文哲理、人生理想时,诗人一杯“五粮液”下肚,言道:思考了近四十年的人生,无非就是“饿了能吃饱饭,困了能睡着觉!”众人皆无语。
赵本山可以靠一个笑话活半辈子,多数人却不可能靠自己的任何一个坚守,来应付这变化无常的世界。 始终按照同一个旋律在吟唱生活之音的人,肯定听不惯现代社会的交响乐。 谁都想把自己的人生写成一首诗,可完稿总是一篇应用文,想修改都无从下笔。 不过这篇文章总是配着音乐被朗读的,而乐曲正是《命运交响曲》。
一位学者说,现在的年轻人是失忆的一代,没有历史感,没有时间感,只有现在。 还有人说,人类历史是复仇的过程。生活和人生,不要报仇,但要记仇。 西方人信奉:我可以原谅,但我不忘记。 几乎所有的历史都被颠覆,如果人们还有什么不能忘却的话,那是因为这种颠覆还不够彻底。 几千年的历史还要继续背负吗?
小说是经过思考的人生,是艺术化了的生活。 有一种观点说,中国的小说源自散文,西方的小说却来自戏剧。 莎士比亚对戏剧作了一种限制:要让好人做坏事,允许坏人做好事,才有戏剧冲突。 他还认为,最好的戏剧,一般是在亲人之间产生仇恨,或在仇人中间产生友爱。 事实上的人生和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
戏剧必须有集体合作才能搬上舞台,直接面对观众;散文却可以单独和寂寞地完成,孤灯一盏,沉思面壁。 戏剧要顾及公共性,散文只可能是读书人,甚至只是所指定的“知音”。 是把人生写成戏剧,演给别人看,还是作成散文,让少数人读或者只是为了自己读。 就象哈姆雷特总在问:是活着,还是死去? 这确是一个问题。
贾平凹写了《五十大话》,知天命才敢说“大话”。 还是先想想算了。 但,多少春秋,却上心头。 世事沧桑。 看看就是了!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