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由浙江省作协《江南》杂志社主办,富阳市人民政府协办的首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在郁达夫故乡富阳隆重召开。短篇小说奖得主铁凝、中篇小说奖得主陈河以及提名奖获得者毕飞宇、乔叶、朱山坡,与陈建功、李敬泽、迟子建、曹文轩、程永新、贺绍俊、施战军、任芙康等专家评委及众多特邀嘉宾等一起聚集郁达夫故乡,共同见证此次文学盛典。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茅临生等领导莅临现场,并为典礼致辞。 郁达夫小说奖是以弘扬郁达夫文学精神为主旨,鼓励浪漫诗意的性情写作,注重汉语叙事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的小说类文学奖项。该奖两年一届,且只针对中短篇小说进行评选。与其他文学奖项不同的是,郁达夫小说奖突破性地将评选范围扩展至海外华语创作,并首创“实名投票、评语公开”的透明评奖方式,受到了国内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全程关注。 自2009年5月举行小说奖论证会后,郁达夫小说奖评选机构卓有成效地完成了整个奖项的筹备及评选工作。评奖办公室耗时三个月,对审读委员会成员推荐的作品和社会申报作品进行了审核,并从中遴选出30篇中篇小说和31篇短篇小说,角逐终评备选篇目。由熟悉当代小说创作的9位评论家、编辑家组成的审读委员会,经过激烈交锋,从中各选出15篇作品提交终评委员会。在这些入选作品中,既有引人注目的80后新生力量,也有著名 和海外创作者的身影,形成本届郁达夫小说奖终评作品“名家、新锐、海外军团三足鼎立”的特点。而经过终评委的多轮投票、艰难抉择,首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最终花落海外 陈河;“短篇小说奖”则被著名 铁凝收入囊中;叶广芩、乔叶、陈谦并列夺得“中篇小说提名奖”,毕飞宇、韩少功、朱山坡则同分“短篇小说提名奖”荣誉。 7日上午,获奖 铁凝、陈河、毕飞宇、乔叶、朱山坡汇聚富阳,并和前来参加此次颁奖典礼的审读委、终评委、获奖作品的编辑,以及众多媒体记者数十人,一起参加了“首届郁达夫小说奖论坛”,针对“文学奖项的公信度和生命力”、“郁达夫精神与当下文学”两大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曾经被认为逐渐边缘化的中国文学当下正因备受争议的文学奖项而重归社会热点,各类文学奖项的公信度和评奖方式也成为了“众矢之的”。而郁达夫小说奖以“实名投票、评语公开”为旗帜,首创透明评奖方式,不能不说是为文学奖的纯净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对此,该奖主办方——浙江省 协会副主席,《江南》杂志社主编袁敏表示,之所以这样做,正是希望最大程度杜绝人情票、面子票,避免外界对评奖过程的猜测和质疑。同时,也是对审读委和终委会成员的考验。“我们希望,郁达夫小说奖在评奖机制方面做一些尝试和探索,在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繁荣的同时,也为文学奖项评审工作引入新的风气。”论坛研讨结束后,见证了首届郁达夫小说奖顺利举办的纪念树由获奖者亲手植于郁达夫故居旁,刻有八位获奖者姓名的纪念石也永久地座落在纪念树旁。这一石两树,铭刻着众人对郁达夫文学精神的缅怀和继承。 当晚,首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浙江富阳南国酒店隆重举行。在组委会的精心安排下,资深传媒评论家、著名学者曹景行应邀担任典礼主持,并现场采访大奖获得者铁凝、陈河。在20名富阳实验小学学子动人的朗诵声中,现场气氛达到高潮。古乐声声、书声朗朗,抛却娱乐八卦的浮躁,600本《首届郁达夫小说奖获奖作品集》搭起的书墙,为尚未抛弃文学的人们,隔出一方别样的天地。 获奖作品授奖词 陈河《黑白电影里的城市》授奖词 这是一篇气象万千的小说。一个存在于集体记忆深处的黑白电影般的城市,穿过长长的时间隧道,忽然重现在我们面前。在眼下全球化的时代,这个东欧城市硝烟依旧,情怀依旧,仍然飘荡着强烈的情欲、蓬勃的青春和冒险的性格。作者用独特的视角,穿梭于历史的记忆和现实的战乱,游离于情爱的炽热和死亡的阴冷,在国家、民族、英雄这些宏阔的背景中又传达着异乡者忧伤而美好的情感,让他乡在追忆中成为故乡。这部作品能够提供一种崭新的阅读体验,使我们在丰富沉着、颇有质感的叙述中感受到历史和现实、个人和国家的多重意味。同时,这部作品在无意中回应了郁达夫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大大扩张的世界背景中的漂泊、离乱和怀乡。 铁凝《伊琳娜的礼帽》授奖词 这是一篇显现短篇小说叙事艺术的作品。作者用一次在“异域”的高空旅行,让人物置身于狭窄封闭的空间,并由此为舞台,以精准而细微的描写,展示了人的内心的复杂性。机舱内由人间携来的不自由,与机舱外天空中广阔的自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似乎正是人类情感尴尬处境的真实写照。大胆而唯美,丰盈而节制的笔法,使小说焕发着温暖而忧伤的人性光辉。伊琳娜的这顶礼帽,无疑是近两年汉语短篇小说创作中的一朵奇葩。同时,郁达夫或许是最早、最尖锐地意识到现代境遇中“异域”的内在化的中国 ,从此出发,他为中国人和中国文学开辟了一个认识自我的新方向。铁凝的小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方向所蕴含的复杂空间和巨大可能性。 叶广芩《豆汁记》授奖词 叶广芩的文化底气与生俱来,无可替代。她的《豆汁记》以老北京酸甜醇厚的豆汁为具象依托,冷眼热肠,写尽了一个末代宫娥的一世悲欢。一个寻常的平民女子,身处一个不平凡的年代,不平凡的地点,因此也留下了不平凡的故事。作品透发着浓浓的京味小说韵味,不急不躁,平和大气,让我们在品读故事中,咀嚼出人生的酸甜苦辣。 乔叶《最慢的是活着》授奖词 乔叶是一位文学质地很好的七○后 。这篇小说以家常小事件,写出了大时代中一个普通中国女性的一生。在委婉有致的讲述中,一个平凡的祖母从遥远的乡村生活深处走来,携带着中国人相通的伦理准则和情感密码,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小说深情细腻,朴素安详,血肉丰满,,表现出充沛的活力与元气,是近年来难得的中篇佳作。 陈谦《特蕾莎的流氓犯》授奖词 陈谦的这篇小说从一种特有的个体生命史进入“文革”,在追述历史对个人成长伤害的同时,又将个人对历史劫难的责任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青春记忆,忏悔意识,心理和精神的自我救赎,都被作者结构进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北美的框架里。自然凝重的叙事,始终贯穿一股浓浓的饱满的情绪,由此传达出思想的深度和抒情的温度。 毕飞宇《睡觉》授奖词 这是一篇由女人的内心活动串联起来的小说。一个“二奶”,一个商人,以及在两人之外展开的故事,看似静若止水,实则涟漪漫溢。小说和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永远是个近则流俗、远则虚饰的疑难,这个小说是一个样本,让我们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品叙述张弛有度,淡然无痕,看似简洁的语言,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控制力和穿透力。 韩少功《第四十三页》授奖词 韩少功《第四十三页》无疑是这两年出现的令人振奋的一篇小说,它借助“穿越小说”思维,以“元叙事“的方式,让一位现代青年踏上”文革“时期的列车,由此展示了二十多年间中国社会的剧变,以及人们对历史的彻底遗忘。这是一次文体探索,更是一次精神回归,看似荒唐的旅程,却蕴含着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回顾与思索。 朱山坡《陪夜的女人》授奖词 这是一篇令人感伤的小说,它以独特的构思,讲述了一个关于临终关怀的温情故事。下层社会的迁徙和欲望,生死大限的庄严和不堪,由一个来历不明的女人缓缓引出。作品中晚来早归的乌篷船,生命走到终点的老人的深夜呓语和呼喊,陪夜女人的隐忍和沉默,这一切使小说获得了艺术张力,并由此延伸出包容的情怀和人性的温暖。 郁达夫小说奖基本背景和评选过程 一、 郁达夫小说奖的基本背景 郁达夫小说奖是以浙江籍现代杰出 郁达夫命名的小说类文学奖项,由浙江省 协会《江南》杂志社主办,富阳市人民政府协办。 郁达夫小说奖虽设于浙江,但不局限于地方性格局,其定位是:地域性奖项、全国性影响、国际性眼光。 郁达夫小说奖为两年一届。本届郁达夫小说奖设中篇小说奖1篇、中篇小说提名奖3篇;短篇小说奖1篇、短篇小说提名奖3篇。评选范围为2008—2009年在我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外各地用汉语公开发表的中短篇小说。 郁达夫小说奖评奖标准非常明确,以弘扬郁达夫文学精神为主旨,一是有利于体现民族精神,提升情感境界,抚慰人类心灵;二是注重文学品位,鼓励那些想象力饱满、叙事灵动飞扬、呈现锐气与才情的作品;三是坚持作品的艺术纯粹性,重视在大时代冲击下发出的个人内心的声音。评奖过程中,强调既关注名家的作品,又重视陌生、年轻 的作品。 与国内其他文学奖项相比,郁达夫小说奖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强调浪漫诗意的性情写作,注重汉语叙事传统的继承和创新。长期以来,现实关注一直占据着当代文学的主流,而郁达夫小说奖旗帜鲜明地力推烂漫放达、感性丰盈、富有鲜明个性的优秀作品,这有利于倡导文学创作中浪漫抒情和人性灵动的一面。其次,评奖范围扩大至海外。郁达夫生命的后期在国外度过,直至去世,以他名字设立的奖项,把评奖对象扩展到海外用汉语创作的 ,非常恰当,同时相对国内其他文学奖项也是个新的突破。目前,海外华语 有很好的创作势头,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热点,郁达夫小说奖评奖范围的扩大,正好是对这种态势的呼应。再次,实行“实名投票,评语公开”。这种评奖方式是郁达夫小说奖独树一帜并有所突破的一个标志。评奖过程相当透明,媒体可旁听,初评、终评均实行具名投票,评委对每部投票同意的作品都必须亮出评语并在媒体上公开发表。通过这些尝试和探索,旨在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繁荣的同时,也为文学奖项评审工作引入新的风气。 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得主奖金为10万元,短篇小说得主奖金为5万元,提名奖得主奖金均为1万元。 郁达夫小说奖颁奖的时间一般定在郁达夫诞辰纪念日,即十二月七日。郁达夫故乡浙江省富阳市为永久颁奖地。 二、郁达夫小说奖的评选过程 去年5月,《江南》杂志社邀请国内部分著名 、评论家、出版家在杭州富阳举行郁达夫小说奖论证会。与会专家对郁达夫小说奖的设立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这一奖项评选的价值取向和具体条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自此开始,郁达夫小说奖的创立和评奖进程一直受到文学界的高度关注。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今年1月,郁达夫小说奖评选工作机构成立。评选工作机构设组委会、终评委、审读组及评奖办公室,其成员分别由省作协领导、著名 评论家、《江南》杂志社和浙江文学院有关人员组成。其中终评委主任为陈建功(中国 协会副主席, ),成员为王安忆(中国 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学者、评论家)、迟子建(黑龙江省 协会副主席, )、李敬泽(中国 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主编,评论家)、袁敏(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江南》杂志社主编)、格非(清华大学教授, )、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学者、 )、程永新(《收获》杂志执行主编,评论家)。组成审读委的九位评论家是孟繁华(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教授)、施战军(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洪治纲(暨南大学教授)、任芙康(《文学自由谈》主编)、李国平(《小说评论》主编)、张燕玲(《南方文坛》主编)、吴秀明(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盛子潮(浙江文学院院长)。 今年3月12日至14日,郁达夫小说奖审读委第一次会议在杭州召开,九位审读委成员悉数到会,这标志着郁达夫小说奖的评选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在会上,大家对《郁达夫小说奖评奖条例》草案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修订意见。会议还确定,郁达夫小说奖与国内以往所有文学奖项不同,将首开透明评奖先河,初评终评实行具名投票,评委对每部入围的作品都将写出具体评语,并公之于众;整个评奖过程将进行跟踪式的报道,接受公众的监督。 之后,评奖办公室在《江南》杂志、中国 网、浙江 网上公布了《郁达夫小说奖评奖条例》,同时启动参评作品的征集工作。此次作品征集采取专家推荐和社会采集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重视专家的专业性,由熟悉当代小说创作的审读委成员每人推荐一定数量的参评作品;另一方面,以多种方式向社会包括主要文学刊物发出征集作品的通知, 个人也可以通过浙江 网推荐自己的作品。通过二个多月的多渠道征集,收到了众多作品。随后,评奖办公室依据《郁达夫小说奖评奖条例》对这些作品进行了审核,从中遴选出30篇中篇小说和31篇短篇小说作为终评备选作品的候选篇目。这些候选作品基本上汇集了2008-2009年最优秀的汉语中短篇小说。 6月11日至13日,九位审读委成员再次聚集杭州,举行审读委第二次会议。专家们在广泛阅读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对候选作品进行实名投票。经过三轮激烈的投票,产生中篇小说终评备选篇目15篇和短篇小说终评备选篇目15篇。随后,这些终评备选篇目和审读委评语在《江南》杂志和中国 网等媒体上公布。 6月底,评选工作进入终评阶段。评奖办公室先将列为终评备选篇目的15部中篇小说和15部短篇小说提供给终评委成员。在二十天时间里,九位终评委对这些终评备选篇目进行了认真的阅读,之后进入紧张的投票程序。考虑到各位终评委工作繁忙,集中一起进行现场投票比较困难,加之七、八月杭州正值酷暑时节,为减少评委们奔波劳累,终评以邮件方式投票。 7月20日,终评委对中篇小说奖和短篇小说奖进行实名投票。根据《郁达夫小说奖评奖条例》的规定,获奖作品需获得终评委总票数的2/3,即6票或6票以上。通过此次投票,短篇小说《伊琳娜的礼帽》获得6票,已达到短篇小说奖所要求的票数。中篇小说则相对比较分散,需要进行再次投票。在随后几天里,对中篇小说奖又进行了两次投票,票数逐次集中,最后《黑白电影里的城市》脱颖而出。7月28日,终评进入第二轮即评选中篇小说奖提名奖和短篇小说奖提名奖的阶段。由于《郁达夫小说奖评奖条例》规定,提名奖作品需获得评委总票数1/2即5票或5票以上,因此又先后经过两次投票,终选出中篇小说奖提名奖和短篇小说奖提名奖各3篇。 至此,经过整整一个月的紧张工作和两轮五次的实名投票,终评工作顺利结束,首届郁达夫小说奖获奖作品全部产生。获奖篇目是:中篇小说奖为《黑白电影里的城市》(陈河),中篇小说提名奖为《豆汁记》(叶广芩)、《最慢的是活着》(乔叶)、《特蕾莎的流氓犯》(陈谦);短篇小说奖为《伊琳娜的礼帽》(铁凝),短篇小说提名奖为《睡觉》(毕飞宇)、《第四十三页》(韩少功)、《陪夜的女人》(朱山坡)。 需要说明的是,王安忆、迟子建两位评委的作品已被审读委列入终评备选篇目中,但因评奖条例规定评委的作品不能参评,现经两位评委同意,她们的作品不参与此次评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