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作者手记:我写《杨绛传》(追思纪念版)

时间:2016-06-30 15:27来源: 作者:罗银胜 点击:
在杨绛先生的日常生活中,几乎可以说是与书相伴,别看杨绛现在年岁已高,但读书几乎每天都会有。她晚年经常读的书有:中国的典籍“四书”、陆羽《茶经》、《圣经》、钱锺书的《管锥编》;以及美国学者白璧德的作品、法国布尔热《死亡的意义》、伊壁鸠鲁的伦理

2016年5月25日凌晨1时,著名 、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在京病逝。一个半月后的7月17日,本是她105周岁生辰。据了解,杨绛生前就曾说过,如果去世,则不想成为新闻,不想被打扰。她生前留有遗言称“火化后再发讣告”。

如今,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悄然告别人世,广大读者陷入悲哀。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

在我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接受她的作品的熏陶与精神洗礼。如果再想进一步了解杨绛先生的生平业绩,当然可以读读相关的传记。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迫切需求,我在天地出版社推出了《杨绛传》(追思纪念版),日前已经面世。

我之写作《杨绛传》(追思纪念版),从大量文献里穷原竟委,杂中取真,捕捉了杨绛精神的闪光之点。杨绛先生的生命横跨大清王朝末年、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位跨世纪的历史老人,通过《杨绛传》,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完成了与历史的一次对话。

杨绛先生是一代文化大师。记得第一次接触杨绛先生的作品,还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复旦大学读书的时候,当时她的散文《干校六记》一纸风行,倾倒了包括本人在内的众多年青学子。后来,曾因为写作《顾准传》来京采访的机缘,在与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交谈中,悉知“文革”中“五七干校”的气氛其实是相当肃杀的,知识分子在那里的日子是非常难熬的。可是,杨绛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大家风格,留下的印象依然难以忘怀。

在对文化昆仑钱锺书先生的一片喝彩声中,唯独听到夏衍先生发出的“你们捧钱锺书,我捧杨绛”的声音,不啻是对杨绛先生的莫大肯定。本书的写作,当是对夏公呼吁的一声微弱的回应。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师友和知情者的无私帮助和热情支持。

本书手稿曾呈杨绛先生过目,并有书信来往。这里,出于对杨绛先生的尊重,信文恕不公开。当她提着两大包原稿、书写信封,步履蹒跚地去邮局寄回拙稿,这是多么地不容易!想到此情此景,我真的于心不忍!我给杨绛先生添麻烦了!

在此,真诚地向杨绛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并衷心地祝愿杨绛先生一路走好!

我自己与杨绛先生的交往是“君子之交”,来往比较平淡。在我眼中,杨绛先生是个内敛谦虚的知识分子。早些年,当我提出写传记的要求时,杨绛先生一开始是回绝的,她劝我说,“我是一个很平凡的小人,不值得你写传记,要写还不如写钱锺书先生。”

在我印象中,杨绛先生是一位具有内秀之美的老人,每当谈到先生钱钟书,她总是将自己放在一个辅助的位置上。为了《杨绛传》的写作,我曾与杨绛有过多次通信,在一封回信中杨绛写道:“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不值得你们 写……我干脆劝你放弃这项工作,花点功夫多研究钱先生的学问吧。”

当我把传记手稿寄给杨绛先生,一开始她都压着,半年没有回音,她告诉我,“钱先生身体不好,好多事情我也不方便向他核实。”后来我删掉了有关内容,没有写进书里,她一听到删掉非常高兴。

杨绛先生是一个本色的知识分子,还保留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基因。他们与世无争,实际上是这个世道太艰险太复杂了,这是对自己的保护。我写的《杨绛传》书稿看完后,杨绛先生拎了两个装着书稿的大信封到邮局,将书稿寄回给了我。后来她跟我发牢骚,说,“小罗啊,你真累人啊!还花了我好多钱呢!”

2005年末,首版《杨绛传》有幸被全国妇联和中国版协评为“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全国妇联推荐作品。对此荣誉,我深感赧然。不过我没有放弃钻研,对拙作又作了修订补正。拙作初版于2005年初,二版以《百年风华:杨绛传》之名出版于2011年4月,去年又出版了修订本。

现在经修罅指谬和作者的补充、校正,《杨绛传》(追思纪念版)顺利出版,这既表对先生辞世的哀悼,亦示对先生百年人生轨迹的崇敬。愿先生的精神和风骨,能通过本书得以传承,给后来者更多的启示和力量。

当然由于作者的见识、阅历所限,书中的错失之处有待读者的批评指正。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引用、融合了诸多杨绛著作中的记载,以大量历史、人物为背景,让读者了解了这位杰出女性的传奇人生。从杨绛幼年时期的家庭生活到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从成年后与钱钟书的历经风雨到之后随社会变迁所经历的历次风浪和运动,杨绛的人生和动荡年代的坚持和把握的人性柔光,在作者以小见大的行文下得以彰显。我力图用丰富翔实的细节,刻画杨绛形象的各个方面:与钱钟书志同道合的“书虫”和“隐士”,技艺精湛的文坛宿将,慈爱包容的贤妻良母,随分自持的智者……生动呈现先生一百多年的人生轨迹,读者亦可从中对杨绛的生平、文学创作、翻译著述有所了解。

作为为数不多的百岁高龄的文学大师,杨绛先生的名字已如星光闪耀。她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正如夏衍先生有言:“你们捧钱锺书,我捧杨绛”,不失为对杨绛先生的莫大肯定。我在书中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杨绛的百年人生,包括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尽现其博学、睿智、宽容、韧性的纯德名媛风范。

我记得,钱锺书在世的时候,几乎不见媒体记者。钱锺书去世后,杨绛先生也如出一辙,她曾对记者说:“我其实很羡慕做一个记者,假如我做记者我就做一个像《焦点访谈》那样的跟踪记者,或者战地记者,有一定危险性和挑战性。但是,我不愿做追逐名人的记者,访什么名人呀!”

通过对杨绛先生作品及其为人的了解与研究,我个人认为,杨绛先生所创作的《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单凭这三部作品,杨绛在中国文坛的女性 中已是非同一般了,更何况还要加上她在翻译上的贡献。可就是这样一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人,生活的却是如此的低调,甚至会给人高傲、远离尘世的感觉,那么,杨绛的低调从何而来?为何杨绛和钱锺书会选择低调的生活方式、一心研究学问?

这其实可以说是他们两人的生存之道。联系到社会与时代的大背景,可以想象在当时中国这样一个“左右”为难的时代中,他们夫妇二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不问世事”的选择是一种明智之举。他们更愿意选择低调、从容、“自我”的生活,这也是“有心计”和考量后的结果。他们夫妇二人埋头钻进了学问中,并在其中自得其乐,在钱锺书走后,年事已高的杨绛毅然坚持整理钱钟书的文稿,一丝不苟,态度严谨。而不问世事其实也是他们专心做学问的一种表现,处事和做学问相同的严谨态度,也让他们在低调中做到了幸运和成功,这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极为困难的。

虽然我对于他们低调行事的猜想杨绛并没这样说过,但通过写她的传,我觉得这与她的内心还是很吻合的。

晚年的杨绛先生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即便是有电话来了,她也只是淡淡的感谢大家的关心,说自己年岁已高不想接受采访了。据我所知,杨绛先生活着的时候,每天会拿出很大一部分时间来整理钱锺书的书稿和手稿,并在钱锺书过世后,出版了多部著作。所以可以说,杨绛先生是为钱先生而活的。我这样说是因为两点,一是,杨绛先生曾说自己是钱先生的拦路狗,在钱先生走后,她应该为钱先生谢世、谢客;二是,钱先生过世后,她所做的事情都在围绕着钱先生,通过这样两点我总结的这句话。但在我看来,这样的活法并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应该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活,但我尊重杨绛先生的选择。

1998年钱锺书先生去世以后,当时年近九旬的杨绛先生用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将钱锺书先生留下来的零散而残破的手稿,一张一张精心拼贴起来,井井有条地整理好,并陆续付梓。杨绛先生曾笑称自己现在还是“钱办主任”,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多亏有了杨绛先生这样的“主任”,钱锺书先生仍然不断有作品出版,使世人得以了解一个文化巨人丰富的精神成果。

这些年来,杨绛先生整理钱锺书先生的笔记,计有外文笔记一百七十八册,三万四千页,中文笔记部分大体数量与此相当;另有“日札”二十三册,二千余页,合在一起足足有四十卷。在为《钱锺书手稿集》写的序言中,杨绛先生说:“许多人说,钱锺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书虽多,也不易遗忘。” 她每天从事的整理钱先生书稿和手稿的工作,意义也很大。由于他们多年来的生活换过多次地方,到现在很多手稿自己都已经模糊、甚至有页数不齐的,整理起来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杨绛现在的这份付出和牺牲已经是克服了她精力和体力上的困难,实属不易。可是这样的不易也是值得的,毕竟是将钱先生的学问发扬光大、造福于后学了,我们要感念她。

洋洋数十卷的《钱锺书手稿集》,终于在杨绛先生去世前全部付梓。后人将永远感念钱锺书与杨绛两位老人家的伟大奉献。

杨绛先生生前一再对我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对她老人家所说的“平凡”二字,我是如何来看待她所说的呢?

我认为,其实,杨绛先生并不是一个平凡的人,无论是从创作上还是她的翻译工作上,她都在做着不平凡的事情。但她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或许这也是她低调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是她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在杨绛先生的日常生活中,几乎可以说是与书相伴,别看杨绛现在年岁已高,但读书几乎每天都会有。她晚年经常读的书有:中国的典籍“四书”、陆羽《茶经》、《圣经》、钱锺书的《管锥编》;以及美国学者白璧德的作品、法国布尔热《死亡的意义》、伊壁鸠鲁的伦理学等等,除了书籍外,北京和上海的各大报纸也在她的阅读范围之中,《文汇读书周报》、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都是她喜欢的读物。另外,虽然她有些看不起张爱玲,但张爱玲的作品也是摆在她的书架上,成为了她读的众多书籍之一。

由于杨绛已百岁高龄,耳朵有些聋了,让人很不忍打扰她,几年前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就需要大喊大叫她才能听到,沟通起来也就比较困难了,所以近些年联系的比较少了。

在我看来,杨绛先生这位出生于江苏无锡的江南女性,身上蕴含了中国传统女性所有理想化的特征。世人皆知的杨绛先生,大多是作为‘钱锺书夫人’面貌呈现的。而杨先生自己也非常中意这个称呼,并未因为自己的文学和翻译成就而要求别人称她“翻译家、散文家杨绛”。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形容杨先生,那么一定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温柔和婉,聪颖贤惠。

我认为杨绛一生最打动人的是她所具备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沉静之美、内秀之美,还有她的甘做“灶下婢”的奉献精神。从她的本意上,她并不希望我们小辈去写她。当我采访她时,她很谦虚地地谢绝。

杨绛先生去世的时候,已经整整105岁了,她的一生,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一份清明与淡泊,甚至有一点特立独行。她的存在,是这凡俗人间的一丝光亮。我们永远怀念她。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教子有方 学而有道:知识的点金术

作者:王俊兰

本书就学习方法、学习兴趣、考试心理等种种方面作了阐述,意在帮助家长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兴趣,掌握适合自己而行之有…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